艺考界资讯

艺考界资讯

艺考界资讯

天足与小脚时代的分歧-舞蹈基本知识

来源:河南艺术中专学校招生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06 14:49:21

??《舞蹈》1986年8期《从继承性与流动性谈古典舞的发展--与孙颖同志商榷》一文,尽管论点难相表里,概念也不大明确,但意向却很清楚:搞汉唐艺术风格的古典舞是错的,错在复古走回头路,是种"抱残守缺"、"静止凝固"的观念;搞"结合"才是发展创新并具有现代精神。而对、错的分野,首先表现于是拥护以戏曲舞蹈为基础,还是反对!郜文是鼓吹"结合"的,当然只能判定我"由于观念错误而导致结论的错误"。但我的回答是:仍然不同意"结合"的搞法。下面就再来讨论一次"结合"派的基础问题。

??"结合"派以戏曲舞蹈为基础搞古典舞,并认定它就是传统,依据的理由有两条:戏曲继承了宋元明清前的传统,掌握了戏曲舞蹈就掌握了整个传统。其次,戏曲舞蹈是活的,近便可信、无须远求。不错,文化有纵向流传关系,所以戏曲舞蹈这部分传统要继承、要研究。问题是研究的结论是什么?我们研究一个时代的古文化,既要看它是怎么来的,更要弄清它在当代是怎么演变的。意识形态的演变不一定越变越好,反映意识形态的艺术也不一定是必到后世才是顶峰,郜文也说要研究时代、社会对艺术的制约。那么宋元明清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还是日趋腐朽衰落?强调戏曲舞蹈为基础,我想总有一番研究,不会把戏曲舞蹈只做形式传统看,必会追究形成这部分传统的历史背景和它负载着怎样的心理状态、感情色彩和文化气韵,即它的时代、文化属性是什么,否则怎么知道它的形、质有什么变化,取了前代的什么,舍了前代的什么,而得出戏曲舞蹈就可代表中国优秀传统的结论呢?然而很遗憾,"结合"派奋斗多年仍然被动的一个弱点,恰就是不大研究戏曲舞蹈的文化品性,把能说的科学道理,譬如艺术受时代、社会的制约啦,对传统要批判继承啦,真的运用于实践、甚至连自己的观念究竟是不是新,有没有现代精神也弄不清楚。如果说言之过矣,那就举一个极其浅显的事例,略证"结合"派研究戏曲舞蹈的倾向及其水平。

??在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有一个举世所无的怪异分期,这就是中国有一个天足--唐、五代前到小脚时代--起自宋,历明清而蔚为世风的演变过程。女性,在历史上是,今天仍然是舞蹈艺术的支柱。别的艺术行业:做诗文、绘画、弄乐器、演唱,裹脚的生理变态虽将导致心理的变态,而肌体机能还没有明显的能不能适应的问题,跳舞呢?不必是研究家,只要看到过走路行动都失去常态的小脚女人,都会理解天足变成小脚对舞蹈这个行业有什么关系。请问天足时代创造的传统、体现的精神、蔚成的审美情趣,"流动"到小脚时代能不起变化吗?强调戏曲舞蹈是基础、是传统依据的郜大琨同志对此怎么考虑?怎么解释宋明以下舞蹈趋于衰落,并普遍形成以男代女弄"假妇人"的事?郜文引中国戏曲通史时看没看到北宋女伶丁都赛画像和两个女人的宋杂剧图都是小脚女人,又怎么估计小脚这种折磨囚禁女人的野蛮历史给古代舞蹈带来的灾难?别的不说,就在这一点上郜文是怎么运用时代制约艺术这条科学道理的?"我们注意到了病态美的问题,并已基本解决",是这样么?

??三十余年来,从未见"结合"派研究戏曲舞蹈把这做为一个学术命题,向同行讲讲宋元明清时代出现的这种变化对舞蹈形成的巨大影响,以及这七、八百年中,汉民族的习俗传统、心理素质、民族性格、感情的基调,审美趋向起了什么变化,又怎么沁入舞蹈,表现在什么地方、形成哪些由这一时代造就的规律、风格、文化气韵以及这一时代所特有的审美观。这不正是表现郜文所说要批判继承传统,要有现代精神的当口吗?如果硬说对这些你们都做过研究,那就从实践看看是怎么解决病态美这个问题的。

一、脚,放开了吗?

??我的认识是:如果我们还有一点现代文化意识,绝不能把小脚时代的艺术形象、文化气质做为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优秀传统加以保存或稍事修饰变为"解放脚"。大家都看到过历史上被视为"蛮夷"的边陲兄弟民族的舞蹈,请与扭台步、跑圆场和"结合"派课堂、剧目中女性步态比较一下,那气度、心胸、感觉、情趣一样么?也请学生、演员说说:跳藏舞、傣族舞、佤族舞、苗族舞、新疆舞、蒙古舞与接受"结合"派古典舞教材训练时的心绪、意念有什么不同?古典舞几寸几寸挪脚步的规范是让人振奋、开阔、愉悦、激动呢?还是让人沉郁、局促、紧缩甚至萎靡?感没感觉到在那种"美"中,潜藏着早该唾弃的、可怕的礼教咖锁?我真想大声疾呼:朋友们,同行们,觉醍吧!几千年封建礼教炮制的封建意识已经造就了我们民族的落后、愚昧和奴性,今天我们在重新创造发展传统舞蹈文化时还不把脚放开,让信息时代跳舞的漂亮姑娘、心灵剔透的孩子仍然天天在训练中体验那些虚伪、残忍和野蛮,而不知其中沉积着多少罪恶和眼泪,还要打入世界让世界认可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创造智慧、艺术精华,这不仅是无知和糊涂,炎黄祖先有灵,也将满腹委屈的抱怨:儿孙们!难道我们就留给了你们这些吗?敬问口口声声标榜发展、创新和现代精神体现者的郜大琨同志,究竟是在维护什么?宣扬什么?这难道就不是复古、倒退、抱残守缺?我不能不怀疑这个学派的指导者们对那历史镣铐锁禁出来的"美"何以爱之如此之深!也许认为兄弟民族那种带有"野"性的舞步舞风粗俗欠雅吧!殊不知那"野"性正是艺术所难得的真情和自然,是幸而未受教化在山林溪谷中保存了心胸的坦荡和自由。那种质朴健康的美,为什么在文化发展的层次上,少数是封建社会前期的文化遗存,而多数则带有原始文化的气息?联系现代派艺术思潮中所表现的反初、寻根现象,这难道不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吗?何以对"结合"派的学者们就毫无启发?郜文左拉李泽厚、右扯欧阳予倩,抄几句戏曲通史、咒一通居然现在还在舞台上弄竹马的编导是疯子、白痴,抬出彭、孙、王、董四位史学家怎么说怎么说就算完成自己头脑中的一番思考和研究,就算为维护小脚时代做基础找到了不倒的论据么?

二、心,解放了吗?

??"结合"派古典舞教材训练出来的女孩子,不管她们本人的个性怎样,只要演的是古典舞便多是"抒情型",而所谓抒情型,就是动作节奏、心理节奏平稳徐缓,不能要求速度和力量。角色的情感不能有多大的起伏,也"野"不起来、"狂"不起来,不同剧目中的人物。如文成公主、洛神、《新婚别》中的新娘子,如果去掉服饰,形象气韵如出一辙。一个基本文化情调(即便经过了芭蕾的装点)是戏曲的正旦味道,看到的不是汉魏时的神女、唐代的民妇、公主,而是明清时代心理忧郁、体质孱弱、心上有着重压的女性,是经由一套训练造就定型的。就是说她们脚下依然拖着历史镣铐,心上仍然积压着痛楚的命运,属于明清时代女性典型性的心理特征,是封建社会发展到最腐朽也最野蛮时期所造就的女性美。一言以蔽之:心,没有解放,并因此而禁锢了"结合"派古典舞的表现力和活力。

三、广取传统与不越雷池。

??郜文把对汉唐天足时代舞蹈传统的探索贬为复古走回头路,甚至咬定那是"恢复古代舞",不是搞古典舞,用以维护小脚时代为基础的主张。敦煌舞蹈拒于研究课题之外;《铜雀伎》风格是"一分依据、九分瞎编",一钱不值,完全排除了舞蹈发展史上的天足时代。那么明清戏曲是否就不再有嫡庶之分呢?郜文声称"我们"有几百个戏曲剧种无限丰富,可"结合"派都要吗?实际是凡生活、乡土气息浓,与民间舞蹈息息相通的剧种(如梨园、高甲、绍剧、婺剧等南戏支派的古老剧种),调查结果绝不收为"基础"。武术也是声明列为主体之一的,而那女性大步流星、风驰电掣的步态,见棱见角、往来突兀的力量、速度、气势绝不要。只有京、昆、川、晋高腔梆子中意。因此"结合"派做为传统依据的戏曲、武术也都经过审美防疫检查,女性美必须具有戴时代镣铐、心存历史重压,典型的明清小脚气质的戏曲舞蹈才能入选。浩瀚的历史数千年,有众多教化不深的兄弟民族中的同步文化可资参考,为什么就非得以封建社会发展到极其腐朽、古代舞蹈发展面临灭顶之灾、程朱理学以虚伪的礼教律令残酷折磨女性、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一笔最残忍最野蛮历史的明清小脚时代为基础?难道这是研究了时代对艺术的制约做出的抉择?是批判之后继承到的优秀传统?是创了新的观点?科学的态度?

??从五、六十年代《宝莲灯》、《小刀会》问世,舞蹈界逐渐认识到,古典舞不能和戏曲一样。浅显一点的道理是两种艺术应有区别;深一点考虑,就会发现创建古典舞体系,戏曲的形式、风格、气韵都得变。搞这个专业研究的,就有必要抓住这个契机再深入一步,弄清楚既然是传统而形式、风格、气韵又为什么不能做为规范而保留的深层原因。郜文硬撑着面子说时代属性的问题已经解决,那为什么又掩饰不了,不得不承认存在民族风格问题。实际"结合"派也在改造戏曲舞蹈的形式、风格、文化气质--即其强调的基础。而且其性质并非只因为传统也需要发展,是不改变不成,必须把这个"基础"破坏、重造。它的审美经验、审美传统不能做为我们创建古典舞体系的文化支柱,必须另行解决形式、风格、文化气韵,也就是解决一个艺术体系的根本--美学观。也许说:我们是提取规律、提取元素,冲、靠、圆、旋、拧之类不就是运动形式的传统吗?是传统,但艺术的任何规律必须由载体,即一定的形式体现,只要构成为形式、语言、风格,就剥不掉文化、历史、时代、社会的各种属性,同是一个规律,放在不同的时代社会,就会形成既相通又不同的传统,而必须表现出形式、风格、气韵的差异。我们之间的分歧,首先就是在所谓"基础"这一点上。郜文鼓吹的是以小脚时代为基础;我所主张的是以天足时代为基础,而我的基础概念,也不仅限于舞蹈,而认为真正的基础是整个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包括汉唐和我所能认识、抓取到的每个时代。关于明清戏曲舞蹈,只说一句就够了:我就是从戏曲舞蹈入手、起家研究古典舞的,总还不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吧?郜大琨同志比较按部就班的学习戏曲舞,不正是舞蹈学校建校初期,你做学生、我做古典舞教员的54年吗?还有上面提到的,以戏曲舞蹈为基础的第二个理由:近便可信。我也以一句话来答:如果只能依靠活的舞蹈研究古典舞,那水平我认为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是头脑懒惰不肯下功夫的一种藉口。

??因为受编辑之托,原于86年9月写完的文章超过万字,须要压减分期答辩,这次就谈一个基础问题,下次再与大琨同志讨论什么叫发展?怎样算创造?以及时代精神等问题。


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仅为个人学习参考使用,如有不妥或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