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界资讯

艺考界资讯

艺考界资讯

全面发展时期

来源:河南艺术中专学校招生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01 06:36:0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越剧开始了全面的繁荣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当代越剧事业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它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新社会的改革时期(1949年——1955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倡导支持下,越剧改革在全国全面而有计划地展开,通过“改人改戏改制”的一系列改革,越剧艺人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得到了提高,越剧的舞台艺术形象得到了升华,剧团的管理体制得到除旧布新,一时间新作迭出,演出十分活跃。1950年4月,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成立,这是我国越剧界第一个国营越剧团。1951年2月,在浙江也成立了我国第二个国营越剧团——浙江省实验越剧团。这两个剧团对全国越剧改革工作起到了重要的领头作用。越剧的改革成效在1952年10月由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得到一次大检阅。当时全国共有23个剧种37个剧团参演,其中越剧有3个剧团参演。经评奖委员会评定,授予七名戏曲演员“荣誉奖”,其中有五名为著名的京剧演员,越剧演员袁雪芬名列其中,这是越剧的光荣。同时,参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西厢记》获剧本奖。范瑞娟、徐玉兰、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王文娟、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吴小楼、吕瑞英、金采风获演员三等奖。1954年秋季,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上海举行。全国共有35个剧种150多个剧目参演。越剧共有8出传统戏和2出现代小戏参演。经过评定,越剧在剧本、演出、导演、舞台美术、音乐演出、音乐改革以及演员表演等奖项上,都大获丰收。通过这两次大规模的会演,越剧在全国同行面前展现了它的风貌,它特有的艺术风格引起全国戏曲界的瞩目。

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首先是通过观看越剧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来认识越剧,了解越剧的。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片。第二年8月在上海首轮放映,共达1000余场次,观众计155万人次。随后除在国内放映外,还发行到加拿大、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共放映了187天,观众达65万人次,打破了香港有史以来影片放映的最高记录。1954年4月20日,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在这次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举行了电影招待会。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在给每位代表的请柬上写上: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放映结束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1954年7月,该片参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罗维发利举行的第八届国际电影节,获音乐奖。后又获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

在这一时期,越剧几次应中央有关部门的邀请进京演出,并且作为重要的内容,招待外国贵宾。从此,越剧在新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成为文化的使者,友谊的桥梁。1953年,根据上级指示,总政文工团越剧队40余人,携《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厢记》两出传统名剧,来到朝鲜战场进行慰问演出。先是慰问志愿军,后又受命慰问朝鲜人民军。每一场的演出都受到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在越剧队出色地完成任务即将回国之际,朝鲜劳动党授予徐玉兰、王文娟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授予徐惠琴、顾妙珍、陈兰芳等几位同志三等军功章,以表彰她们的国际主义精神。1955年7月到9月,以许广平为团长的中国越剧团应邀首次赴民主德国和苏联作访问演出。这次出访,获得了这两个国家人民的极其热情的欢迎,当地的各大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并对越剧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次出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发展壮大时期(1956年至1965年)

1955年至1956年初,根据文化部《关于民间职业剧团登记清理工作的指示》的精神,各地民间职业越剧团在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办理了剧团登记手续。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为适应社会需要,越剧团体进行了布局调整。这样在五十年代中叶,越剧专业剧团开始走出上海,走出浙江,走向祖国的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国营越剧团。据文化部1961年统计,全国专业越剧团已有154个。到1965年底,全国的越剧团总数已达175个以上。越剧已开始发展成遍及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省区的大剧种。

为了进一步丰富上演剧目,1956年6月,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1957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月,文化部召开第二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这有力地促进了越剧剧目创作的进一步发展。此后,各地文化部门迅速行动起来,狠抓越剧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工作。一大批传统剧目经整理改编上演,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

从1957年下半年起,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戏剧创作强调要多写、快写,放“文艺卫星”,鼓吹50个小时写一个剧本,排一出戏等。当时越剧界的创作出现了单纯追求速度、数量,不讲究艺术质量的普遍倾向。虽然也有极少的好的作品,但大多数作品因作家只能浮光掠影地反映一些生活的表面现象,不能吸引观众,因此就不能在舞台上扎根。

60年代初,党中央开始纠正50年代末膨胀起来的“左”倾错误。1960年5月,文化部在现代题材戏曲汇报演出大会上,提出在“两条腿走路”的基础上,提倡新编历史剧的内容,主张现代剧、传统剧、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越剧创作呈现了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对传统戏曲剧目的整理改编,更加注意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如浙江越剧团的《胭脂》、上海的《十一郎》和《金山战鼓》、新疆的《王子与公主》、武汉的《毛子佩闯宫》等等。二是以传统越剧艺术的形式反映古代生活的新编历史剧创作的兴起,是这一时期越剧创作繁荣的又一表现。如上海的《则天皇帝》和《天国风云》以及《文姬归汉》、西安的《唐太宗》和《文成公主》、浙江的《谢瑶环》和《宝刀歌》、《靖海记》等等。三是涌现了大量的、表现现代生活的现代戏。如浙江的《杨立贝》、《夺印》、《争儿记》、《李双双》、《姜喜喜》、《红岩》、《枯木逢春》、《野火春风斗古城》、《山花烂漫》、《彩凤双飞》、《追蛋》等等。同时还根据优秀话剧改编移植成同名越剧,如《年青的一代》、《龙江颂》、《女飞行员》、《社长的女儿》、《南海长城》、《丰收之后》以及根据同名歌剧移植的《江姐》等,都成为越剧舞台上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引人注目。

这一时期也是越剧戏曲影片发展的黄金时期,不少的越剧精品剧目被拍摄成戏曲影片,搬上银幕。如《西厢记》、《情探》、《追鱼》、《斗诗亭》、《王老虎抢亲》、《碧玉簪》、《三看御妹刘金定》、《金枝玉叶》、《烽火姻缘》、《柳毅传书》、《毛子佩闯宫》、《云中落鞋》等,共约15部影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红楼梦》,它是我国戏曲影片中上座率最高的一部影片,在观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这一时期,全国越剧团为响应文化部发出的号召,上山下乡下海岛,为工人、农民、渔民、解放军服务,带来了良好的效应。同时在文化交流史上越剧再谱新篇章。受我国政府指派,1959年至1965年之间,中国越剧又先后两次分别出访越南和朝鲜,并首次赴港演出,都受到了当地观众非常热情的欢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958年9月,浙江省戏曲学校在杭州成立,越剧艺术人才的培养正式列为中等艺术教育的范围。另外,浙江省的宁波、嘉兴、温州等地亦相继建立戏曲学校。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越剧院学馆以及上海区、县建立的戏曲学校,也成为培养越剧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专业越剧团随团带学员的培养方式继续得以采用,成人在职继续教育也在有计划地积极开展。这一系列的举措,使越剧教育走上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为我国越剧事业后继有人提供了保证。

1952年,浙江省成立了男女合演的越剧队,由此开始了男女合演的探索之路。第二年浙江越剧团正式成立,内设两个队,一队为女子越剧队,二队为男女合演越剧队,进行现代剧及男女合演越剧的实验演出。1957年5月在二队的基础上,建立了浙江越剧二团。该团在越剧男女合演的实践中,解决了男女合演中的唱腔问题,创作并公演了一系列的现代戏,获得了多方的好评,在剧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带动了各地的越剧男女合演的发展。

三、“文革”中的越剧(1966年至1976年)

1966年6月,十年内乱开始。全国的越剧机构被砸烂,越剧工作队伍被解散。有的到工厂当工人,有的到农村当农民,有的被赶到“干校”接受“监督劳动”。还有被投入“牛棚”的,有的被无辜关进监狱,还有一些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和越剧艺术工作者被迫害致死。

1971年林彪垮台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干预下,包括越剧在内的地方戏曲的创作、演出活动开始有所开展。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斗争,越剧创作和演出只能局限在小范围内。

这十年是我国越剧事业遭到严重摧残的时期,它彻底破坏了建国后十七年间越剧发展的大好局面,造成了越剧团体、越剧队伍和越剧剧目创作上的历史倒退。

四、越剧的复苏与振兴(1976以后)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越剧界进行了大量的拨乱反正的工作。各艺术团体陆续恢复或进行重建。据《中国文艺年鉴》公布的统计数字,到1981年,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共恢复和重建越剧团总数达119个,从业的越剧演职员达7000余人。

但是,“十年动乱”对女子越剧的无情扼杀,使青年演员出现了断档。为解决越剧演员青黄不接,人才奇缺的问题,浙江省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推出了举行浙江省戏曲小百花会演的有力举措。会演于1982年8月2日到9月23日举行,来自全省10个地方和省属剧团的373名学员和青年演员参加了比赛。会演组成了17台节目,包括越剧等12个剧种的113个节目,越剧节目占其中的66%。1982年10月,浙江省从全省60多个越剧团、3000多名演员和400多名学员中遴选出40名优秀“小百花”,成立了浙江越剧小百花集训班,并再进行强化训练,最后根据综合素质精选出28名优秀苗子,组成了首批越剧“小百花”。从此,中国的越剧史再次翻开了新的篇章。随着浙江省越剧小百花演出团的新编古装戏《五女拜寿》的公演,历经岁月沧桑的越剧进入了一个百花争放的新时代。各地“小百花”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并且排演了《汉宫怨》、《双玉蝉》、《唐伯虎落第》、《西厢记》、《红丝错》、《陆游与唐婉》、《西施断缆》、《梨花情》、《孔乙已》、《荆钗记》、新版《红楼梦》、《金凤与银燕》、《汉武兴邦》、《狸猫换太子》、《吴越悲歌》、《江南女巡警》等一大批新剧目。随着每一个新剧目的排演,越剧无论在内容和音乐上,还是在舞美和服饰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飞跃。

十几年来,越剧小百花为推动我国越剧事业乃至戏剧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又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她在创新与改革方面进行的积极与大胆的探索,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如今,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已经成为我国戏剧界的一面旗帜,在国内外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在这十几年中,越剧举办过各类大奖赛使越剧新人脱颖而出;参加全国性的艺术盛会,让国人认识了越剧的新面貌;走出国门,走入亚洲、欧洲、北美洲及大洋洲,使越剧艺术的芬芳香飘世界各地。

仅有百年历史的越剧,是我国文艺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会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仅为个人学习参考使用,如有不妥或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