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界资讯

艺考界资讯

艺考界资讯

豫剧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来源:河南艺术中专学校招生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01 06:31:40

豫剧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http://www.hnyixiao.com/) 艺考界资讯 第1张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后在开封一带的,形成祥符调;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豫东调;流入洛阳的一支,发展为豫西调;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1927年后,出现了女演员王润枝、马双枝、陈素真、常香玉等,她们先后在开封等城市演出中,吸收了坠子、大鼓、京剧的一些唱腔、剧目和表演;又有樊粹庭、王镇南等为陈素真、常香玉等编写了一批新戏,使豫剧的舞台艺术发生了显著变化。1938年,常香玉在豫西调的基础上,吸收豫东调的一些唱腔,突破界限,形成新的流派,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也各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卓然成家。小生赵义庭、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1949年以后,河南豫剧院三团,以演现代戏为主,创作了许多新戏新腔,并培养出一批以演现代戏见长的演员,如高洁、魏云、柳兰芳、马琳、王善朴等。如今,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豫剧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板式有5类:慢板类;二八板类;流水板类;飞板类;其他板类等。豫剧的音乐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文场柔和舒畅,武场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豫剧的脚色行当分:四生;四旦;四花脸。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仅为个人学习参考使用,如有不妥或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