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1907-1989),当代杰出的中国画家,20世纪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的山水画大师,中国美术史上开一代新风的里程碑式的文化巨人,江苏省徐州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第五至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选自《李可染画论》(意境篇) 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即借景抒情,经过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诗的境界。这就叫做意境。 艺术从生活中来,又不等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唯一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然而艺术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应当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典型,更理想。 这就是说,艺术要求典型化,理想化,要求对生活进行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更理想,更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这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最基本的一条。我们这代画家肩负着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精神的新意境的艺术的历史重任。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九五六年,我出去画山水,用两句话作为座右铭:“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以勉励自己一面继承传统,一面要有胆量,敢于突破,敢于创造。胆虽可贵,然而光有胆不够,还要有魂。魂者意境也。我们画出三峡气势雄伟,震人心魂;太湖烟波浩淼,开阔胸襟,桃花含艳欲滴,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等等。这些画面都充分表达了画家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没有意境,或者意境不鲜明,绝对画不出好的山水画。 我有时讲笑话说说:“一些青年学生画画要招魂。”意思是说,他们画画没有充分的思想感情,缺乏意境。他们面对一片风景,不假思索,坐下就画,结果画的是比例、透视、明暗、色彩。他们用技法画画,不是用思想感情画画。这样可能画得准,但是画得不好,画出来是死的,没有生气,没有灵魂。 当然,技法是重要的,可是,技法只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不是目的。只有当画家熟练地掌握艺术规律、表现方法和技法,并且使它完全听命于思想感情,运用灵活,丝毫不觉得受约束,真正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技法已经不是创作的主要问题,往往象忘掉了技法,才能把全部的思想感情贯注在作品里。音乐家不是靠技法去演奏。大音乐家是用整个思想情绪去演奏,而不是在想着四分音符还是八分音符。画画也是如此。 千余年来,中国山水画为什么这样发达?原因在河山壮丽,令人仰止。中国历来把江山、河山、山水作为祖国的象征或代词。 毛主席词句“江山如此多娇!”这“江山”指的是祖国。宋岳飞说:“还我河山!”是指祖国的疆土。我们在山水画中描绘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其主要思想在美化祖国,歌颂祖国,目的是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感染给广大的人民。 物象精萃 感情化身 ◎选自《李可染画论》(意境篇) 意境,既是客观事物精萃的集中反映;又是作者自己感情的化身。画家的一笔一划,既是客观形象的表现,又是作者感情的抒发。 艺术家选择物象必须严格。要选择生活中最美好的、最典型的物象入画。一幅好画是物象精萃之集中。当你走遍全国的名山大川,才能从万千气象中取材,精萃而集中地反映出祖国河山的壮丽。当你站在嘉陵江边上,用电影机拍下络绎不绝的千百艘大小船只,依我看来,真正能入画的可能只有几个。 要选择能表现船的结构的最好角度,又要选择能表现一定风向中行驶疾徐的动态,就要从容观察,谨于选择。若是几船并行,更要表现出船只之间的相互呼应、协调而又不混乱的关系。山水画中画几只小船,原是小小的点景细物,经过加工也能把人引入艺术的境界。 但是,也有人把船的形象画成一个象侧面的盘子,成了一个简单的符号。其实,他并没有画船,只像是写了一个船字。看了使人毫无感觉。画船是这样,画山、树、云、水,也无不如此。 作者对描写的对象,要有深入的观察,严格的选择;要有充沛的感情,精湛的艺术加工。我们不能把描写对象变成图解或地理志,失去艺术的感染刀,使人看了索然无味,无动于衷。如果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 绘画要有意境,首先作者要有充沛的感情。画祖国河山,首先要表现出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无限尊崇和热爱的思想感情。作者画画要进入境界,首先作者的感情要进去。我怕人站在旁边看我画画,这是我的习惯。我感觉有人站在旁边看,就会使我精神分散,注意力集中不起来。 一件艺术品,作者没有进入境界,就不会有感人的力量。你自己没有感情,怎么能感动别人呢?有些著名的戏剧演员,站在台上一动不动,一句台词没有,看去却浑身是戏。因为他们的感情已经进入了艺术境界。我有一次看京剧《长坂坡》,刘备吃了败仗,在当阳道上露宿。当时刘备的身边坐着甘夫人和糜夫人。这两位夫人都没有台词,又没有动作。但是,我看糜夫人一身都是戏,而甘夫人一点戏也没有。糜夫人抱着小孩,使人感到她在战场上风尘仆仆,精神疲惫;而甘夫人却完全走了神,使我看到的不是剧中的甘夫人,而是化了妆的演员。这位演员此时已经心不在焉,可能想着下装后要赶回家办别的什么事情。 我以前看过余叔岩的戏,他化好妆,戴上髯口,对着镜子静静地坐着,一句话不说,没有出台就已进入了境界。梅兰芳说过,程砚秋演《窦娥冤》,他在后台见他面带幽怨之气,完全沉浸在艺术境界之中。话剧演员金山演戏之前,白天一天不出门,在酝酿情绪,准备进入角色。所以说,艺术要通过艺术家深厚的感情,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有些演员在后台又说又笑,就象有些青年,一边写生,一边聊天。演员没有进入境界,戏演不好;画画的没有进入境界,画也是画不好的。 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画水墨山水,感觉到自己就象进入战场,身在枪林弹雨之中,因为笔墨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不能有一点疏忽差错。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问题,笔墨浓淡问题。集中全力反映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质,创造出有情有景的艺术境界,这不是容易的事。正如前人所说,画画犹如“狮子搏象”,一定要全力以赴。 缘物寄情 寓情于景 ◎选自《李可染画论》(意境篇) 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即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的图解,不是自然环境的说明。尽管山水画也要求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人,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画成死的标本;画风景也活不起来,自已就没有受感动,当然谈不上感动别人了。 写景为了写情,这在中国优秀的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站得高,才能全面观察现实,深入认识现实。毛主席写的《沁园春•雪》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写景,又是写情,写出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崇高思想境界。 古诗词中有很好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并没有写人,但是通过写景却能充分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李白的诗全文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孤舟远去了,孤帆消失了,送别的人伫望着江水,好象心都随着孤帆和流水漂去了。寓情于景,可谓绝妙好诗。这四句诗,没有直接写作者的感情,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这两句诗使人深深地体会到诗人对朋友流露出的深厚的感情。 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全是写景,句句都是写山,但是每首每句都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描写了山的高峻、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直接描写人,实际上写山就是写人,歌颂山就是为了歌颂人,歌颂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情,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身临其景,方得其情。只有身临其景,才能深刻的认识对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真挚的思想感情。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有赖于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对虾的认识渐渐深了,全面了。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作到“全局在胸”,“胸有成竹”白纸青天,造化在手,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活的生命。齐白石的虾决不是看一眼画一笔,而是对虾的神态熟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了起来。如果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大熟悉,必定画不出好画来。 艺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