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鲁迅是大作家,笔杆子非常厉害,却不知道他审美品味以及设计能力同样十分出色! 鲁迅在设计上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尤其在书籍装帧上。今天分享鲁迅平面设计作品, 看完专业美术生的小伙伴们恐怕都会惊叹!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其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被推崇至中国文学乃至历史如此高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只是,他的浓厚的政治色彩,窄化了他,让他的才华和思想,被大大低估了。 在美国人版的“一生必读的100本书”中,《鲁迅短篇小说集》收入其中。他们认为,鲁迅是一个熟练而令人愉悦的的故事讲述者,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价值都是伟大的。 同时,鲁迅也是版画界的收藏第一人,对中国版画界至关重要。一生收集版画2100多幅,来自16个国家300多位版画家。 陈丹青曾说:“鲁迅是一位最懂绘画、最有洞察力、最有说服力的议论家,是一位真正前卫的实践者,同时,是精于选择的赏鉴家。” ▲鲁迅先生的书法作品 标志性作品 这只猫头鹰是鲁迅的经典之作,细看会发现这只活泼灵动的猫头鹰 双眼被画成了一对男女的头。 人民文学出版社20多年前曾出版过一套丛书“猫头鹰学术文丛”,封底有这样的介绍:“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形;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学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绘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 ▲设计在书籍扉页上的猫头鹰,更是显得活泼灵动 ▲北京大学校徽
完成于1917年8月7日的北大校徽是鲁迅早期作品。那时候的鲁迅,在文学创作上也尚未名声大噪,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邀请他设计校徽,也可谓独具眼光,他在给先生的信中写道: “余想请先生为北京大学设计一枚校徽,也不必多复杂,只需将先生一向倡导的美育理念融会贯通即可。” 当时的鲁迅虽有忐忑,但交上的草案让蔡元培连声叫好,这一基本设计也沿用至今。 鲁迅先生设计的标志采用了“北大”二字的篆书,但他巧妙地将“北”字与“大”字的篆书进行了些许变化,使得两字的构成元素几乎完全一致,“北大”两字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鲁迅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北大校徽鲁迅设计手稿 不仅是北大校徽,鲁迅还参与设计了民国初期的国徽,北洋时期的中华民国国徽是中国首面国徽,名曰“嘉禾国徽”,当时的旗帜、钱币上都有使用。
北京鲁迅故居位于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这里是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在此居住期间,鲁迅写下了《坟》《野草》《彷徨》等作品,主持编辑了《莽原》《语丝》等刊物。 1923年底,鲁迅买下这里,《秋夜》中那句有名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写的就是这个四合院。 本来这座小院只有,南边三间和北边三间共六间房,鲁迅亲手操办改建工程。 从房屋设计到拟订《做法清单》,从请瓦工、木工、油漆工到“看卸灰”“买玻璃”,忙碌了大半年,现在的鲁迅纪念博物馆里还保有,鲁迅当年改建房屋绘制的设计图。 没想到鲁迅先生除了做平面设计,还会建筑设计,不愧为全能型人才! 书刊封面设计作品
▲鲁迅设计的书刊风格偏素雅简约 鲁迅的设计才华,集中地展现在书籍封面和装帧设计上,他一生设计了 60 多个书籍封面。 在没有电脑软件辅助设计的时代,鲁迅把各种字体玩出了新花样。在这些结合书的特点所设计的字体中,他创造出了各式花样,令人叫绝。 设计手稿 ▲鲁迅先生亲自标明空格 合作作品 ▲朝花夕拾(鲁迅书写书名,陶元庆绘画) ▲唐宋传奇集(鲁迅设计,陶元庆绘画) ▲莽原(鲁迅设计,8岁儿童书写刊名) 鲁迅与陶元庆先生曾多次合作。陶元庆是著名的书籍装帧家及画家,与丰子恺、钱君匋并称中国现代书籍装帧的三大家。 据说陶先生是非常认生的人,但一见鲁迅说起话却滔滔不绝,两人非常合拍,一见如故。鲁迅也从不吝啬对陶先生的欣赏与褒奖。但陶先生36岁便英年早逝,非常可惜。 插图作品 ▲鲁迅绘《朝花夕拾》插图 ▲鲁迅设计的《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广告
艺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