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双强,认识他的人都戏称为我们的大个硬汉须生。他是土生土长的静宁农村娃,幼时家境贫寒,但广袤无垠的黄土地滋养了他的秦腔天赋。从15岁开始,他便独自一人背上行囊,踏上了秦腔艺术的坎坷道路。先是在静宁县艺术学校,他勤勤恳恳,夙兴夜寐,接受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秦腔基本功训练。当时的艺术学校就设在县秦剧团,在这里,他有幸遇到了他的启蒙老师徐佩先生。恩师的谆谆教导和潜移默化,让他养成了孜孜不倦、不断追求的艺术灵性,也造就了他自强不息、奋发努力的向上个性。1994年,学艺四年有余的他,被崆峒区秦剧团正式录用,从小县城辗转到相对开放活跃的地级城市所在地,常双强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迷失方向,而是选择了更加吃苦、更加务实的艰辛成才之路。别的演员下班回家了,他独自一人,默默地背诵台词、练习发声,沉浸在理想的艺术世界;跟团下乡,他选择住最简陋的房子,为的是能让自己沉思默想,仔细揣摩个人表演,成功塑造角色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常双强之所以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矢志不移选择秦腔须生发展之路,还要感谢当时已经退休在家的西北著名红生王超民。偶然的机会,他亲眼目睹了年逾七十的王超民的现场表演,其慷慨激昂的唱腔和无与伦比的艺术功底, 给了他深深的启迪和坚定信念。之后他又正式拜师兰州市戏曲剧院一级演员王鸿斌,得其指点,艺术素质和表演技能突飞猛进。名师出高徒,但常双强并不曾懈怠。他继续勤奋耕耘,刻苦上进,请张江中传授《寇准背靴》,又请贺忠宏指导《徐策跑城》,他的声腔应用和塑造人物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为了生存,也为了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发展,1996年他从崆峒区剧团辗转回到了静宁县秦剧团,1999年又一举考到平凉市泾河艺术剧院,实现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从艺以来,演出剧目众多,其中《大升官》《清风亭》《烙碗计》《大报仇》《打镇台》《苏武牧羊》《寇准背靴》《徐策跑城》《二堂舍子》等戏深受观众认可和喜爱。现在的常双强,已成为剧团响当当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一路行来,春色正好,他的人生梦想和事业追求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