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界资讯

艺考界资讯

艺考界资讯

高山族舞蹈—台湾宝岛高山族群体的旖丽歌舞-舞蹈基本知识

来源:河南艺术中专学校招生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06 18:17:28

一. 能歌善舞的高山族阿美群体

拥有约12.5万人的高山族阿美群体,大部分居住在台湾中央山脉东侧与太平洋沿岸狭长的平原地区,极少数居住在山谷中。阿美群体包含着卑南阿美、恒春阿美、秀姑峦阿美、海岸阿美和南势阿美等。农耕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方式。

阿美群体以集团部落形式生活,至今保持着十分隆重的,为纪念祖先乘独木舟抵达台湾而延续下来的“舟祭”祭典活动。

阿美群体的传统服饰,以红色或黑色镶彩边,南部的阿美男子重黑色,女子着白色上衣黑色镶彩边裙子、佩挂耳棒、耳盘为饰。近年来,阿美群体因受相邻民族影响,北部阿美男子喜欢头戴藤条编成的山形、半圆形帽;中南部男子则戴皮质头盔或以2米多长的蓝布卷于头上。但绣花烟袋荷包是他们独有的饰物,缀长带挎于肩头,既可装放烟具、烟草、槟榔,又可显示女友、家人们的工艺水平。

阿美人是能歌善舞的群体,他们自制横笛、竹节、木鼓、铜锣等乐器,有着分为“祭歌”、“酒歌”和男女间“情歌”等类的歌曲。集体性的舞蹈活动多在祭祀节日中进行。在定期的岁时祭祀中,最盛大的要数一年一度由全体民众参加的“丰年祭”。 每当农历八月丰收后的月圆日,男女老少都以盛装打扮,妇女们头戴鲜花、佩戴银饰、手铃;成年男子也要在头上插饰羽翎或戴羽冠、腰间挂铜铃及脚铃,参加节日中被称为“马力库拉”的《拉手舞》歌舞活动。《拉手舞》不但是阿美群体喜爱的歌舞,同时也是高山族中其他群体人们在节日、婚礼时的自娱性舞蹈。《拉手舞》在1000多年前《北史·流球传》中就有:“歌呼踏蹄,一人唱,众人相合,音颇哀怨,扶女子上膊,摇手而舞”的记载。《拉手舞》形式自由 3—5 人即可作舞,几十上百人也不算多。舞蹈分为人们与左右相邻者一般连手的“小拉手”式和相隔一人交叉拉手的“大拉手”式两种围圈形式,但也可以单排和双排等队形进行舞蹈。人们在一位歌手的带领下,相附相随进行歌唱,歌词多为赞扬祖先与英雄业绩、赞美家乡和丰收年景等内容。

能歌善舞是阿美青年男女选择伴侣的重要标准之一,能否是舞蹈高手倍受人们重视。如果哪个小伙子被姑娘看中,姑娘常会默默不语地站到他的身旁,与他共舞,有时甚至一个男青年身边同时会有几个姑娘轮流与他并肩舞蹈。

二. 以“琉璃珠”分贫富的高山族鲁凯和卑南群体

高山族中的鲁凯群体,主要分布在台湾岛南部,跨高雄与台东两地区。高山族中的卑南群体,生活在台东县境内。这两个群体的祖先,都属于南太平洋马来群岛马来系统的土著民族。由于鲁凯人和卑南人分别与北部的布农人和东部的阿美人群体相邻,在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深受影响,因此这两个群体在习俗、服饰上有较大的差异。鲁凯群体与卑南群体的基本习俗、信仰与排湾群体相似,而且这三个群体,也都将“琉璃珠”视为珍宝,作为贫富与等级划分的标志,在同等级的排湾、卑南与鲁凯群体之间,人们可以通婚。在举行婚礼时,主人将邀请众人前来参加仪式性的《婚礼舞》。舞蹈形式多以祭祀仪式的集体圆圈舞为主,其中也有以鲁凯人的《纺线舞》 和卑南人的《筛米舞》为代表的模拟劳动的舞蹈形式。

三. 用“嘴琴”伴舞的高山族泰雅群体

人口约7.5万人的高山族泰雅群体,主要分布在台湾埔里以北、中央山脉东西两侧海拔800—5000公尺处。据人类学家考证,泰雅群体的祖先可能是很早来自马来群岛的印度尼西亚族土著与台湾当地土著融合的后裔。

泰雅群体共有7种不同的男女服饰。男子戴帽,并以贝珠穿织成衣作为礼服;女子包头巾,所着的短上衣为长袖、对襟,长度仅披胸背,下身穿单式裙。所用绑腿、红色斜纹围腰和衣料,均由家纺白底褐色条纹或混红黄色彩的麻纱制作。泰雅群体男女在头、颈、臂、腕、指、脚等部,均佩戴豹、山猪、鹿等动物牙齿、尾巴、虎头蜂头、螺壳、菖蒲草根以及人牙、黄铜小铃等物。以显示本民族的狩猎本领,同时也是崇拜万物有灵的表现。

泰雅群体的歌舞形式为《祭舞》与《酒舞》两类。在举行隆重的“播种祭”和神节庆典时,能歌善舞的泰雅男女,在兼有领唱、合唱歌曲伴唱下,男女共舞。舞步从庄严的漫步逐渐发展到轻快、欢腾,以模拟动作为主,表现其民族在祭祀、收获、渔猎方面的情景。另一类,是在当地称为“犹太琴”——口弦类“嘴琴”伴奏下的民间自娱舞蹈 。舞蹈动作多以左右摇摆上身,伴以顿足、招手、摇臀和相互调笑的夸张即兴动作为主,具有特殊的风格与韵味。

四. 表演“杵乐舞”的高山族布农、曹和赛夏群体

高山族中的布农群体,主要分布在台湾中部的东埔里以南,知本主山以北,以玉山为中心地区,在泰雅、阿美、卑南、鲁凯、曹5个群体的包围之中;赛夏群体,主要生活在苗粟以东和阿里山北端与泰雅群体相邻;而曹群体,生活在玉山以西,嘉义以东,西部与布农群体毗邻。这三个群体的先民,都是来自南太平洋群岛,马来系统不同种类的土著与台湾当地人和其他外来民族相融合的后裔。

布农、曹和赛夏三个群体,基本以山地农耕和狩猎为生。因此,在服装上喜穿兽皮制成的衣服,并以红、黑、绿为主要装饰色彩。布农人与曹人的服装式样基本相同,多以兽皮制成上衣及猎衣。赛夏人因受泰雅人的影响,服装与住所建造与泰雅人相似,而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泰雅群体的一支。

这三个群体的民众,都喜爱歌舞,都有自制民族乐器的习惯。在各自的祭祀活动中,载歌载舞的圆圈舞蹈是主要的自娱形式。 布农群体的《打耳祭》是该群体重要的祭祀节日。此外,享誉台湾岛的《杵舞》,实际来源于布农群体的传统“杵乐”。舞蹈时,妇女们身穿民族服装、头戴鲜花,每人手持一只长短、粗细各不相同的“杵棒”,围绕石臼或厚石板,敲击出音响不同的优美“杵乐”。舞者们便在轻歌缓起、杵声错落之中,表演时而集聚、时而散开,古朴而别有风味的舞姿与造型。

现在,因“杵乐”的动听和舞蹈的别具一格,成为流行于台湾风景胜地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演节目。

曹群体为庆祝丰收,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要举行“丰年祭”活动。节日中,由妇女们表演双手体前交叉拉手的集体礼仪《丰收舞》。舞蹈充分表达了曹群体人们丰收后的喜悦。

而布农和赛夏群体,每年分别举行的“打耳祭”和“矮人祭”,则是他们最为盛大的祭祀活动。在祭祀节日中,每项活动都浓聚着不同群体各自独特的心理和文化意蕴。


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仅为个人学习参考使用,如有不妥或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