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界资讯

艺考界资讯

艺考界资讯

朝鲜族富有代表性舞蹈形式:象帽舞-舞蹈基本知识

来源:河南艺术中专学校招生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06 18:16:39

 

    象帽舞是朝鲜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历史悠久。象帽舞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融合了器乐、声乐与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门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做为农乐舞的最高表现形式,象帽舞在延边的汪清县一带流传甚广,深厚广大朝鲜族居民的喜爱。相传它是由古代朝鲜族人民在耕作时,将大象毛绑在帽尖上左右摇摆用来驱赶野兽的侵扰演变而来;也有人说它源于古代朝鲜人在狩取野兽等食物后,甩动发髻以示庆贺的一种表达形式。无论怎样,象帽舞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音乐、舞蹈、演唱融为一体,具有相当的技巧和丰富的内涵。据史料记载,每年十月秋收后,古朝鲜都隆重地举行“祭天”仪式,人们“尽夜饮食歌舞”,感谢上天的恩赐,欢庆丰收。因此这种舞蹈也称“农乐舞”,而象帽舞是其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表现出整个“农乐舞”当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兴奋点。

象帽舞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舞者以颈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带象帽的飘带旋转如凤,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头顶和身体前、后、左、右划出种种光辉耀眼的彩环。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和“抖露珠象”等,能够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俯身甩象”等高难动作,带动帽子上的飘带形成线条流畅的一幅幅动态圆环。

象帽的特殊制作工艺决定了象帽舞的表演方式。最早时象帽由锯成一半的葫芦制作而成,将一个木棒插于其底部,然后用牛皮绳绑上长长的窗户纸固定在木棒上。目前,舞者头上所戴的帽子种类繁多,大多由硬塑制成,其彩带也演变为一种“玻璃纸”,因特点不同而分为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火花象帽等。长、中、短象帽因其彩带的长短不同而得名,短者仅1米多,长者达12米,目前最长者已有28米。其它的则因彩带、帽子的材质和装饰不同而得名,如羽象帽是将10根白鹭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顶上形成甩动的带子而得名;火花象帽则是在长带子上绑上了几十个萤火虫,表演时仿佛萤火虫上下飞舞,极为绚烂夺目。

象帽舞是群体表演,它的表演时非常讲究,分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首先音乐响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较简单的舞蹈动作;接着再换中象帽,配以长鼓,做钻圈、旋子、扶地翻转等肢体动作;最后,由一至三人甩长象帽,做跳纸条、上台阶、圈人等高难度动作,使舞蹈达到最高潮。在舞蹈过程中,时时辅以手鼓、长鼓、边鼓以及大锣、小金、洞箫、短笛和朝鲜族锁呐等乐器伴奏。象帽舞蹈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中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质,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

象帽舞的跳法特点

 关于象帽舞的跳法特点,21岁的朝鲜族舞蹈演员申龙燮感触颇深,他介绍说,象帽舞的基本动作与舞蹈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甩象帽,而甩象帽也成了练习象帽舞最难的地方。

  象帽舞中舞蹈演员头上会戴一顶硬塑制成的帽子,帽子上有象帽条,象帽条就是用玻璃纸制成的长约1米甚至十几米的彩色长条,甩象帽其实就是舞蹈演员通过头、脖子及身体的摆动来甩动象帽条。甩象帽的动作有很多的花样,其中包括"平甩象"、"左右甩象"及"立甩象"和"抖露珠象"等。

  申龙燮介绍说,可别小看象帽与象帽的重量,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摆动沉重的象帽与象帽条是很不容易的。在甩象帽这个动作上,有很多的技巧,需要舞蹈演员花很大的精力去理解、练习才能掌握,舞蹈演员在转动象帽条的时候,在其他人看来可能只是依靠脖子的转动,可事实并非如此,仅仅依靠脖子的转动是无法带动较长的象帽条的,况且时间稍长,脖子也会不堪重负。说道这里我们已经明白了,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之所以能欣赏到优美动人的象帽舞,与舞蹈演员们辛苦的学习、训练与表演是分不开的。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传承,象帽舞已经从最初简单的田间娱乐形式发展到了由专业文艺团体进行演出,并深受世界各地舞蹈爱好者欢迎的优秀朝鲜族舞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象帽舞、学习象帽舞、传播象帽舞艺术,汪清县有关部门每年有会举办专业的象帽舞培训班,培养象帽舞专业人才。相信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这种古老而时尚的舞蹈艺术将会被更多的人欣赏、喜爱。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舞蹈类项目

  起源 驱赶野兽动作演化而来

据介绍,象帽舞是朝鲜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历史悠久。相传,古代朝鲜族人在耕作时,经常会遇到豺狼虎豹等猛兽,为了解除这种侵扰,朝鲜族人就用大象毛绑在帽尖上左右摇摆来驱赶野兽。久而久之,一种服饰——象帽,一种舞蹈——象帽舞随之出现了;也有人说它源于古代朝鲜族人在狩取野兽等食物后,甩动发髻以示庆贺的一种表达形式。

象帽舞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音乐、舞蹈、演唱融为一体,既有技巧又有丰富的内涵。

据史料记载,每年十月秋收后,古代朝鲜族人都隆重地举行“祭天”仪式,人们“尽夜饮食歌舞”,感谢上天的恩赐,欢庆丰收。因此这种舞蹈也称“农乐舞”,而象帽舞是其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表现出整个“农乐舞”当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兴奋点。

象帽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最早时象帽由锯成一半的葫芦制作而成,将一个木棒插于其底部,然后用牛皮绳绑上长长的窗户纸,并固定在木棒上。目前,舞者头上所戴的帽子种类繁多,大多由硬塑制成,其彩带也演变为一种“玻璃纸”。

特点 种类繁多彩带最长达28米

根据特点不同,象帽分为长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长、中、短象帽因其彩带的长短不同而得名,短者仅1米多长,长者达12米,目前最长的已有28米。

线象帽是用长窗户纸的纸条固定在象帽尖顶的“轮”上,然后舞者转圈摇头,做出大圆形动作。这是一种高难度动作,其间结合许多杂技形式,弯腰甩动、单手扶地甩动、就地扭腰和在地上滚翻移动等等。羽象帽也叫毛象帽,其做法是把10根白鹭鸟的羽毛捆扎在一起,插在象帽尖顶上五彩缤纷的连珠串上。远远看去,就好像秋天里的一把灵芝草,表示丰收的喜庆和人的吉祥幸福之情。

尾巴象帽是用一两尺长的窗户纸,剪成窄窄的纸条,然后把它固定在象帽尖顶的连珠串上就可以了。表演舞蹈时,人要左右摇头,使得纸条来回摆动,远远望去,就如同动物的尾巴在摆动。还有一种叫火花象帽,是在象帽带的尖上绑上几十个萤火虫,这种象帽舞多是在夜晚举行。

表演 演出技巧颇为考究

象帽舞是群体表演,它的表演非常讲究,分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首先音乐响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较简单的舞蹈动作;接着再换中象帽,配以长鼓,做钻圈、旋子、扶地翻转等肢体动作;最后,由一至三人甩长象帽,做跳纸条、上台阶、圈人等高难度动作,使舞蹈达到最高潮。在舞蹈过程中,时时辅以手鼓、长鼓、边鼓以及大锣、小金、洞箫、短笛和朝鲜族唢呐等乐器伴奏。

舞者以颈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头顶和身体前、后、左、右划出种种光辉耀眼的彩环。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立甩象”和“抖露珠象”等,能够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俯身甩象”等高难度动作,带动帽子上的飘带形成线条流畅的一幅幅动态圆环。

据介绍,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摆动沉重的象帽与象帽带是很不容易的。在甩象帽这个动作上,有很多的技巧,需要舞蹈演员花很大的精力去理解、练习才能掌握,舞蹈演员在转动象帽带的时候,在其他人看来可能只是依靠脖子的转动,可事实并非如此,仅仅依靠脖子的转动是无法带动较长的象帽带的,况且时间稍长,脖子也会不堪重负。

创新 小电灯泡替代萤火虫

据了解,吉林朝鲜族最为突出的象帽舞制作和表演地区要数汪清县的百草沟镇、汪清镇和蛤蟆塘乡一带。这一带的政府和文艺工作者把象帽舞的音乐、舞蹈与演唱融合在一起,并把舞姿发挥得活泼优雅,节奏也欢快舒畅,这充分表现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的喜悦之情和活泼大方的民族气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目前,汪清的象帽舞文艺工作者把象帽的彩带长度已延长到28米,这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象帽舞”的彩带。他们目前还在研究创新,并在群众的要求下,不断地对道具和舞姿进行新的创造改进和发展。

另外,表演上又有了诸多新的花样和名称。如他们为了保护自然,已不再去抓萤火虫来制作“火花象帽”,而是在象帽上安上诸多小的类似萤火虫一样的小电灯泡,这不但使这种舞蹈同样起到萤火虫在夜色中飞来飞去的效果,同时也保护了自然中的生物,真正地达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目的。

非遗 东北三省唯一世界级非遗项目

2006年,吉林省汪清县“朝鲜族农乐舞”,被文化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9月,汪清县“朝鲜族农乐舞”作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35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之一,进入申报程序。

去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朝鲜族农乐舞”等22个项目。

据专家介绍,“朝鲜族农乐舞”是吉林省第一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东北三省唯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唯一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舞蹈类项目。其实“朝鲜族农乐舞”早已被人们熟知,几乎每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都会出现朝鲜族男青年表演的“象帽舞”,是“朝鲜族农乐舞”的“压轴绝活”。


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仅为个人学习参考使用,如有不妥或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