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界资讯

艺考界资讯

艺考界资讯

王亚彬:文字比舞蹈更让我淋漓畅快-舞蹈基本知识

来源:河南艺术中专学校招生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06 14:19:55

相比于写实主义,王亚彬更喜欢意象性强、意识流感觉的文字。“我读文字的时候比较喜欢想象,脑海中会有画面和色彩,有时候甚至觉得像在跳舞,也会想如果换作舞蹈的形式,这样去表达文字的描述。”这可能跟她学古典舞出身有关。以前跳《扇舞丹青》,一个动作,只要蜻蜓点一下水,就能让人感觉到涟漪,充满想像力和韵味。 

孙甘露的《忆秦娥》,格非的《人面桃花》,都是王亚彬喜欢的,但要说最中意的中国作家,还要数毕飞宇。王亚彬看过毕飞宇所有的书。2012年,她拍了电视剧版《推拿》,无论是《推拿》、《青衣》,还是《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王亚彬喜欢毕飞宇作品朴实的文风,精准的描述,饱满的想象空间和文字的弹性。“可能是谁都不会注意的细节,那么久存在于他的记忆当中,就像是从水底慢慢拎起一件衣服一样,饱有当年的气息和状貌。”王亚彬说。 

对文字的热爱不仅体现在看书上,她还喜欢写。以前没有那么忙的时候,基本上每天白天的工作结束,傍晚到家她都会一个人写上两个多小时,高兴的时候放上音乐、喝红酒,状态特别好的时候能写到很晚。王亚彬和其他舞者不太一样,很多舞者会觉得舞蹈是他们惟一的思想和情感的出口,但是对于王亚彬来说,她既可以选择舞蹈的方式表达自己,也可以通过笔耕来体现个体的感受,文字的抒发同样让她觉得像跳舞一样,可以淋漓畅快。 

曾经有一次,她写了一个电影故事梗概,拿给一位编剧朋友看,人家看完之后第一个反应是:“这真是你写的?”在文学网站“榕树下”,王亚彬曾有一篇短篇小说获了最佳短篇小说一等奖,“当时还奖励了八千块钱呢”,那会儿她的笔名叫“跳舞的脚”,那篇获奖小说叫《破碎的玻璃渣》,是王亚彬17岁时候写。那会儿她正好在家里养脚――跳舞脚外踝错位,没有电脑,她就手写,一天写两三千字,写了四五天,后来拜托表哥用老式的386电脑打印出来投了稿。 

2005年,王亚彬和另外三个北京舞蹈学院的女孩合著出版了《身体笔记》,写的是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于舞蹈和身体的感受。《身体笔记》在舞蹈界内引起不小的轰动,有段时间在舞蹈学院排练,经常有陌生女孩在门口怯怯地掏出一本翻得很旧的书,找她签名。王亚彬还曾经在《中国艺术报》上开过一段时间的专栏:《亚彬和她的专栏》,但后来因为自己经常拖稿也就作罢――她不喜欢被时间约束,而是喜欢随性,有感而发。 

当年看张爱玲的《沉香屑》,如今已经完全记不起那部书写的到底是什么内容,王亚彬却始终清楚记得张爱玲在里面写到,几个人好像是在打麻将,女人耳朵上戴的小耳坠在那里微微颤动。这个情节后来一直萦绕在王亚彬心头。从那时起,王亚彬决定开始锻炼自己用文字描述一切的能力,将自己的听觉、触觉、嗅觉、感觉等都以文字的方式体现。另外一本让她印象极为深刻的书是《洛丽塔》。前一段,王亚彬在网上看到纳博科夫的自传追述《说吧,记忆》中文版,这是下一本要读的书,去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塑造书中人物的”。30岁,王亚彬决定要将脚步放缓一些,像看书一样,内心平静,轻松,从容,舒服。 

BQ=《北京青年》周刊        W=王亚彬 

BQ: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是?  王亚彬:那个书名在床头没有仔细看,是我《生长》的服装设计借给我的。作者是个搞建筑的,对艺术和舞台剧也有涉猎,书里谈到了建筑观,也谈到对艺术的认知,谈到了禅学。 

BQ:会到什么地方买书?  王亚彬:以前我经常逛三联书店,当时还有五道口的光合作用书屋,还有成府路的雨枫书馆,我都经常去。但是现在忙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从网上买了,有时候从朋友那看到的书,我会到网上去找。 

BQ:看书时有什么特别的癖好吗?  王亚彬:看书的地方一定得舒服。靠着床上看,尤其是在夜晚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白天就是在沙发上,反正就是一个很软的地方。因为平时跳舞,地板很硬,摸爬滚打很辛苦。所以看书时就要舒服,看书本身这个行为,我觉得应该是一种享受。 

BQ:有没有一本书或是一个作家对你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王亚彬:虽然读了一些书,好像没有一本书或是作家彻底改变了我,我这个人还是挺笃定的。好的作品我了解、借鉴和吸收,但我依旧是我。 

王亚彬推荐:  《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著  大学时的老师推荐的,当时我其实只看了个开头,那时候我年轻、也很阳光,但是作家在身体病态的情况下写了这本书,我很敏感,当时觉得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有点沉,读它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也被传染了,那会的神经承受不住这样的作品。但“意识流”却刻印进我行文的习惯里,时隔多年,再读,明白了很多。 

《青衣》  毕飞宇著  喜欢毕飞宇的文字,喜欢《青衣》里的“角儿们”。她们的故事,我也许懂了,但真的难以完全。任何人站在时间面前,时间都会显得很凛冽。读《青衣》确实会有刻骨的感觉,太幽深了,虽然短小,但绝不轻薄。这些“角儿们”震荡内心和感官,不知道这泪水到底为谁而流淌,不信你也可以去读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著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里面有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完全的解读,我觉得解读得特别好。17岁读完,印象很深,感觉像不小心撞了一下头,有点“蒙圈儿”。小说的开头好像想去哪也去不了的感觉,我觉得就像跳舞时,脚上被沉重的铁链子绑着一样。也许,我一思考,上帝就又笑了。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著  2012年,我在拍《推拿》时,除了看《推拿》的原著以及剧本外,还网购了一本《百年孤独》,空闲时间看。看这个就像睡觉要上闹钟一样,我看这本书也得给自己上个闹钟,闹钟响了,按了,拿上准备好的东西,热水、剧本去片场。等到了现场,还有点儿缓不过神,书里的另外一个世界完全把我拉走了,我得挣扎一会儿才能回来。我看得肯定没有那写文艺评论那么深,到现在我还是有些看不懂的地方,我想以后我可能还会再读一遍,也许再过十年,看它的感觉又会不一样。 

《情人》  杜拉斯著  看了小说,又看了电影然后回来又看小说,一部写的最像电影的小说,一个关于少女的故事。其中的碰撞是属于女性的、细腻的、私密的,其实有点不堪一击的,因为小说里面建立的那种关系很快就会瓦解掉,很脆弱,但那一片刻的情感却是特别真诚的。结合作者的传记读,才会明白她为什么这样写,她的文字最像跳帧的影像。 


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仅为个人学习参考使用,如有不妥或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