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界资讯

艺考界资讯

艺考界资讯

三种舞蹈“重心”浅议-舞蹈基本知识

来源:河南艺术中专学校招生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06 14:09:48

【内容提要】舞蹈重心并不是简单的纯物理的力学现象,受文化观念的制约,受审美观念的影响,它所表现的是人文情怀的体态律动美。要想做到更好地学习和把握舞蹈动作的重心,必须从更深层次的舞蹈文化中去寻求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关 键 词】舞蹈重心/芭蕾舞/现代舞/古典舞/舞蹈文化

【作者简介】杨春雪,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图分类号:J7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11)03-0029-03

舞蹈重心是舞蹈负荷躯体重量,在静态和各种动态中的支撑点,在舞蹈中,“重心”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调整“重心”是维持身体平衡的关键。各种复杂的舞姿的控制,舞姿之间的流动、变化,大幅度的跳、转等等,都需要在舞蹈重心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地球上的任何物体无不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也就是重力的作用,而重力的作用点就是物体的“重心”。人体全部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就是人体的总“重心”,亦即“人体重心”,“人体重心”实际上就是人体重力的作用点。人体并非是规则的几何体,运动中的人体的重量分布不均匀,所以“重心”不可能总是人体的中心。人在静止状态下处于自然直立时,“重心”在接近人体中央矢状面内,稍偏向右侧与第三骶椎上缘平齐,并位于其前方7厘米处。同样处于静止自然直立状态,不同的人“重心”的位置也会因为性别、年龄、体型的不同而变化。

舞蹈重心并不是简单的纯物理的力学现象,受文化观念的制约,受审美观念的影响,所反映出的是人文情怀的体态律动内容。在不同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下,所反映出的舞蹈重心现象也是大为不同的。下面笔者就以舞蹈中最为有代表性的三种不同的舞蹈重心现象,粗略谈谈所反映的不同的文化审美。

一、芭蕾的垂直直立重心现象及其文化解析

芭蕾被称为“空中的舞蹈”,空中的舞姿居多,以轻盈向上为主要动态特征,因此,有人也称之为“腿脚的艺术”,即“足蹈”的艺术,而舞者身体的各种动作都起源于与地心引力的对抗,但短兵相接者则是两脚与地面,因此。脚的位置堪称为奠基性的,而身体其他部位的一切规范位置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在芭蕾舞审美中,最为重要的几点概括为“开、绷、直、立”四大原则。所谓“开”,指的是芭蕾舞者(不分男女),都需要从肩、胸、胯、膝、踝五大关节部位,左右对称地向外打开,尤其是两脚应该向外打开180度。所谓“绷”,指的是芭蕾舞者,均需要将肢体各个部位“绷”直,尤其是腿脚上的膝关节和踝关节,以及脊椎和颈椎关节。所谓“直”,指的是芭蕾舞者,均需要使背部像门板似地向上挺起。所谓“立”,指的是芭蕾舞者,均需使头、颈、躯干和四肢作为一个整体协调运动,立身挺直。这些体态出现的原因无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舞者肢体原有的线条,扩大动作范围,以增强其表现力,最大限度地占据舞台空间,这种空间占有行为带有明显的统治意味。芭蕾作为欧洲的古典舞,产生于欧洲宫廷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空间,他们趾高气扬的动作风范完全使封建贵族气度的自然流露,甚至不乏对这种气度的刻意追求。事实上,早期的芭蕾舞者一直就是皇亲国戚们自己,因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贵族气度渗透到芭蕾美学中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17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一马当先,不仅大力扶持芭蕾发展,而且还亲自参加表演,因此,芭蕾这种舞蹈艺术自然从襁褓开始就形成皇家的气度和贵族审美模式。所以,炫耀贵族的气度,成为芭蕾重要的历史和审美属性之一。

二、破除传统重心的现代舞重心现象及其文化解析

现代主义的出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一部分中小资产阶级分子的世界观、方法论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反映。一方面它受科学技术革命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也深受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严重震荡。

现代主义舞蹈,主要以其美学观念特殊而与传统艺术相区别,最鲜明的特点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矛盾和人们的心理特征。它从反对历史悠久的古典芭蕾舞开始萌芽,进而对一切舞蹈观念给以否定,乃至要求背离一切公认的舞蹈原则,甚或使舞蹈变成一种非舞蹈的罕见存在。

1.科技高度发展,将人生置于被动和无奈的境地

从19世纪开始,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飞速发展,近代科学的完整体系在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电磁学等一系列重大发现中得以建立。19世纪中期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生物进化理论,19世纪末电子、X射线以及放射性元素的重大发现,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影响。

影响一:在西方,自有宗教以来,关于人类与宇宙的起源问题始终笼罩在宗教的神秘光环之下。在此前,在人们的观念中一直认为,如果没有上帝的意志,没有上帝的创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生都不会成为可能。然而,19世纪,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出现,使“神”在那曾经令人眩目的光圈中彻底消失了,基督教以“上帝创世说”为基点而苦心经营起来的种种理论,顷刻间破灭了,没有了任何价值。因此,尼采喊出了那振聋发聩的声音:“上帝死了!”上帝死了,人的世界诞生了!人们开始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世界不是孤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有内在联系的,并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影响二:19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带来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的工业革命,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新型钢铁工业、有机合成工业、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等等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生产技术方面的标准化、系统化,产品生产方面的高产量化、高产值化,生产管理方面的仪器集中化、统一化,以及资本积累方面的大量集中等要求被紧迫地提出,用以适合资本与技术双重密集的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由此导致了经营垄断与资本垄断合为一体,使西方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的工业资本转化为资源占有的垄断资本。这些变化导致了人们在空间感和时间感方面的错乱,导致了自我意识危机感的产生,现代舞时常出现的向往自由和神情凝固的表情,都是工业化背景下人的心灵扭曲的艺术写照。

2.二战灭绝性的屠杀留下的恐惧的阴影

使西方文化“遭受震荡”,并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出现”吓人的裂缝“的,不仅来自于20世纪由于知识爆炸而产生的强大冲击波的推动,同时也来自使生命遭受空前屠戮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原子弹带来的“核辐射”。炮火中,被燃成灰烬的不仅是自然界无生命的东西,还有人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平等”、“博爱”、“自由”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的西方人的价值观和精神支柱,都与在战火中被摧毁的万物一起被摧毁了。因此,挣扎、恐惧,地面滚爬,狰狞的面孔都成为现代舞中主要表现的对象和方式。

由此,现代舞一改古典芭蕾对轻盈向上的舞姿美感追求,转而与大地亲近。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美感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舞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三、中国古典舞非垂直重心现象及其文化解析

中国古典舞,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武术、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神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

1.龙凤盘结的神性,寄寓飞翔升游的理想

认识我国古代的舞蹈文化,首先应该了解我们民族形成演变的历史。华夏民族号称龙族,若依此推论舞蹈,就有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华夏民族自命是炎黄子孙,炎黄发轫于西北高原,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摇篮。炎黄族向东向南,冲击到了南方的苗黎。古籍中所记的龙蛇作图腾的民族部落并非北方的炎黄族,也不是其后的夏民族,恰是南方的氏族部落,而且到汉代才造出刘媪与龙媾和而孕育养刘邦,并传皇帝均系龙种那种荒唐的传说。同时也是到了汉代,伏羲、女娲这一对关系暖昧的始祖神才定型为蛇身人面,就是说龙是到汉代才变得身价百倍,此前并未走红。伏羲,挂上一个女娲,一主阴一主阳,隐喻着生育的秘密,而这一对又偏偏是苗蛮诸族洪水故事中兄妹婚的始源。如此看来,我们民族舞蹈文化中龙崇拜所浸入的审美因子并非脱自炎黄禹夏,相反龙的主体——蛇也好、鳄也好,倒应是江汉苗蛮的贡献。那么就舞蹈文化而论,“黄河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发源地”这个举世同声的说法就未必准确,至少不全面。一向淡漠我们文化中的苗蛮血缘,这正是汉官编修史书正统观念的霸道之处。

“龙飞凤舞”是我国民族舞蹈惯用的形容,其实也是言之凿凿的写照。粗浅地说起中国舞蹈的特点,恰就是屈曲的肢体和两只飞舞多变的胳臂。如果说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曾浸染着动物性的历史过滤,那么古东夷族鸟图腾的氏族部落,当是造就我国舞蹈有两只活跃“翅膀”的传遗基因。

中国古典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翘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舞姿与身法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韵律,它们之间的变换可以千姿百态。舞姿的子午相立体造型,是由探倾、屈伸、俯仰、纵横等所构成的,它呈现出拧倾中的婉转与修长,屈伸中的收与放,俯仰、纵横的交融与变化。

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和身法都离不开圆的规律。足要在踝关节处作勾、撇、绷,小腿要在膝关节处作跨、蹁,大腿在髋关节处作环动,手在腕关节处作上盘、下盘,前臂要在肘关节处作晃手,上臂要在肩关节处作摇臂,腰、胸、颈要回旋……都是围绕一个“圆”字。

2.人性、物象思维的广阔,天(自然)人(胸怀)合一的神韵情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

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在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的各路大军围困于垓下,在兵少粮尽,大势已去的绝境中,项羽对虞美人的千古绝唱。这是秦汉之际荆歌楚舞最早见于记载的“表演”者,我们可以从歌中体会到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项羽,面对四面楚歌,连自己心爱的虞美人都保不住的命运,所能做的只是徒唤奈何!

中华民族走向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历史,是从秦汉时代开始的。说到秦汉审美文化,人们差不多都回想起这样一些举世闻名的煌然“景观”:秦兵马俑、秦汉建筑、汉乐舞、汉大赋、霍去病墓前巨石群雕、“马踏飞燕”青铜造型、汉画像石、画像砖等这一切,均赋予秦汉时代审美文化以鲜明的历史个性,它表现出一种“大美”气象。“大美”者,高大、宏大、博大、壮大之美也,由此可以感受一种气势、气魄和气概。所以,在这一时期舞蹈文化中体现的是一种粗犷奔放、雄肆健朗的壮美文化形态,而能表现出这些壮美文化形态的步伐重心,必然是跨越、奔跳、腾挪、蹬踏、跃动等一系列“刚性”姿态。

中国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身法和技巧。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内涵,身法则是指舞姿和动作。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上的古典舞蹈,非常强调“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身韵气质。神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气度的真正内涵。

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寻觅到其蛛丝马迹的文化身影。

结语

以上三种舞蹈重心现象,由于地域环境、社会环境、时代环境、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不同,均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舞蹈重心现象,而这些舞蹈重心现象,不是单纯力学原理所能解释和涵盖的,它来源各种文化活动中,所反映应该是一种艺术行为,而非是以状学状的动作刻录。所以,我们在舞蹈学习中,想要把握好某种舞蹈重心,必须从根本上去理解这些重心现象所以表现的文化内涵,从根本上了解重心现象背后所蕴藉的文化审美意义。

人类的文明离不开文化。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是精神内在的外化形态。从宏观上讲,舞蹈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及其表现的目的和要求就在于,显现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这就是我们应该明晰确立的舞蹈文化观。因此,殷切期待我国舞界以立足时代的文化自觉,去最大限度地发挥舞蹈本体的功能和效应,使舞蹈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坚挺地占有令世人瞩目的一席之地。


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仅为个人学习参考使用,如有不妥或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